6.林毅夫、施正榮等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赴世界各地向人們講述真實的“中國制造”。
中國經濟年度人物三日開始“四海論道”,赴世界各地講述真實的“中國制造”。作為首站在倫敦論道的主講嘉賓,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卻因“中國制造”有著不為人知的“難題”。
在和英中貿易協會主席白樂威(David Brewer)交流對“中國制造”的看法時,林毅夫透露:“我每次出國會給太太帶禮物,二十年前這非常容易,隨便買什么都能讓太太高興;現在變得越來越難,因為能買得起的常常是中國制造。”
白樂威深表理解:“我接待的中國商業(yè)伙伴在英國逛街時,經常向我抱怨——每次看中一件好東西,往往是在北京和上海也能買到的中國制造。”
毫無疑問,這是“中國制造”暢銷全球又一例證。不過,“中國制造”走遍全球的背后,有人對“中國制造”疑惑和不信任。一段時間來,西方政府和媒體常常高調宣揚“中國制造”的問題和缺陷。
林毅夫認為,中國產品其實并不比美國等國家的產品質量差,卻吸引了更多的注意。中國有這么大的出口,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中國制造”因此要提高。
中國駐英使館政治參贊劉為民也表示,中國也希望借此機會,督促“中國制造”提高質量。他對記者說,雖然出現了一些風波,但外界對“中國制造”的需求并沒有減退。
林毅夫和劉為民都看好“中國制造”的前景,他們認為中國目前所處的狀況,日本、德國、韓國當年也曾遇到。他們相信“中國制造”一定能化挑戰(zhàn)為機遇,由目前的“中低端”制造,逐漸走向“高端”制造。
白樂威則表示,“中國制造”實際上有兩大類,一是外國品牌中國造的商品,二是純粹的中國品牌商品,而無論是外國品牌和中國品牌,“中國制造”的整體質量水平都讓人信得過。
“中國制造”如何保持競爭力?與會討論者都建議,“中國制造”需要打造國際品牌形象,需要更多的“中國創(chuàng)造”和“中國品牌”,需要真正由低端走向高端。林毅夫笑言:“希望有一天我買不起的東西,也會有很多中國制造。”
作為“光伏產業(yè)的中國超越者”,無錫尚德太陽能有限公司總裁施正榮是“中國制造”的新領軍人物。他在演講中表示,中國制造給世界帶來了巨大貢獻,而中國制造正在超越傳統(tǒng)的“便宜和低端”,進入可持續(xù)成長的新時代。
7.“中國制造”應邁向“中國創(chuàng)造”。主要涉及技術、品牌、競爭、國際化、人才、戰(zhàn)略規(guī)劃。
8.由產品消費向品牌消費的轉變,為品牌創(chuàng)新提供環(huán)境。
9. “中國創(chuàng)造”需要“世界品牌”,“世界品牌”的建立需要一定的環(huán)境,依賴民族精神。產業(yè)提升、技術創(chuàng)新、系統(tǒng)創(chuàng)新、涉及到創(chuàng)新精神,舉了韓國“現代”化的背后是整個民族的傾盡心血,涉及到了民族精神。
10.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實現未來經濟發(fā)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推動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