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觀練習題(18)
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觀練習題(17)參考答案:
1、答:(1)關于真理的標準問題,是哲學史上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眾多哲學派別都沒有科學地解決這個問題。唯心主義者從意識、精神本身去尋找真理的標準,用認識去檢驗認識,否認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客觀尺度。這就把真理的標準變成主觀的不確定的東西,因而是錯誤的。舊唯物主義者由于堅持真理的客觀性,因而一般來說都主張檢驗真理有客觀標準。但是,他們不懂得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把客觀事物作為檢驗認識真理的標準,因而也沒有科學地解決真理的標準問題。
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才真正科學地解決了真理的標準問題。多次指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的標準。實踐之所以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決定的。
首先,從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是同客觀實際相符合的主觀認識。檢驗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觀認識是否同客觀相符合、相一致。這只停留在主觀認識范圍內是無法解決的。因為如果不把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聯(lián)系起來,就無法判定它是否符合實際。同樣,只停留在客觀實際范圍內也不行,因為客觀事物本身并不回答人們的某種認識是否與它相一致。要檢驗真理就必須把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聯(lián)系起來加以對照。
其次,從實踐的特點看,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物質性活動。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是唯一能把主觀和客觀聯(lián)系起來的橋梁,因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方面,實踐是人們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它是在一定思想指導下進行的,實踐活動中包含著主觀的因素。另一方面,實踐雖然是在一定思想指導下進行的,但它又超越了主觀認識的范圍,是一種變革現(xiàn)實世界的客觀物質性活動。正因為實踐既包含著主觀的因素,又具有客觀性,因而它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所謂直接現(xiàn)實性,就是實踐能把主觀認識變成客觀現(xiàn)實。把思想、理論在現(xiàn)實中實現(xiàn)出來,這樣實踐就能起到把主觀與客觀聯(lián)系起來并加以對照的作用。一般說來,人們在一定思想認識指導下的實踐活動,如果取得了預期的效果,那么就證明這種認識是正確的;如果得不到預期的效果,就證明這種認識是錯誤的。
(2)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1978年,我國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對于沖破個人崇拜和“兩個凡是”的束縛,恢復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答:(1)國家作為階級壓迫的工具,有對內對外兩種職能.其對內職能是鎮(zhèn)壓被統(tǒng)治階級的反抗,對本階級實行一定程度的民主,以保持統(tǒng)治階級在經濟上、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統(tǒng)治地位,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其對外職能是防御外來的侵略和顛覆,保護本國利益不受侵犯。國家除去階級壓迫工具的職能以外,還有多方面的其他社會職能。
(2)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加強人民民主專政,這是因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對內、對外職能沒有消失:
第一,在我國現(xiàn)階段,階級斗爭還將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在某種條件下還有可能激化,國際敵對勢力又不斷對我國進行滲透、顛覆,搞“西化”、“分化”陰謀。為了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保衛(wèi)國家主權和安全,維護政治穩(wěn)定和社會治安,就必須加強人民民主專政。
第二,社會主義國家還擔負著組織領導廣大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任,要保證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要保證改革開放的健康、順利進行,這也要求必須加強人民民主專政。
3、答:(1)社會進步的必然性和曲折性原理告訴我們:社會進步的最根本動力,在于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然而社會進步總是要經歷許多曲折和反復,其根本原因在于:社會進步通過社會形態(tài)的新舊更替實現(xiàn),但這種更替從來不是毫無阻礙的,它不可避免地要遭到舊勢力和反動階級的抵抗。因為社會形態(tài)的更替對于舊勢力階級來說,就意味著被推翻、被打倒,被拋出歷史舞臺,正因為如此,他們的抵御和反抗是頑固而持久的,使一種新的社會形態(tài)最終取代舊的社會形態(tài),常常要經歷上百年甚至幾萬年的反復較量。
(2)掌握社會進步的必然性和曲折性原理,要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在發(fā)展中所遇到的挫折。我們用歷史發(fā)展的眼光去觀察社會主義,要看到社會主義社會要從根本上消滅私有制、消滅階級、鏟除剝削,這一取代過程的艱巨性和復雜性,是以往任何時代不可比擬的。因此,也必然會出現(xiàn)更多的曲折,發(fā)生許多更為復雜的情況。對此,我們必須有足夠的認識和思想準備,在曲折和反復面前,堅定社會主義必勝的信心。
4、答:(1)上層建筑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發(fā)展要求的規(guī)律主要包括三項內容: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
(2)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發(fā)展要求的規(guī)律,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理論依據(jù),也是我國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客觀依據(jù)。
(3)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和法律,是和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相適應的;但是,原有的政治體制,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進行,逐漸暴露出一些弊端,如官僚主義、權力過分集中、家長制、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等現(xiàn)象,又是和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相矛盾的,只有改革原有的政治體制,才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促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
(4)原有政治體制是適應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建立起來的,存在著黨政不分、政企不分,權力、決策高度集中,法制不健全等現(xiàn)象,嚴重妨礙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只有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才能為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fā)展掃清道路,才能鞏圄經濟體制改革取得的成果。
5、答:(1)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路線,是群眾觀點在實際工作中貫徹和運用。所謂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2)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經驗,說明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
首先,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區(qū)別于其他一切政黨的顯著標志之一,是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把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歷史觀運用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組成部分,是對馬列主義的重大發(fā)展。
其次,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在一切工作中克敵制勝的法寶。無產階級政黨要實現(xiàn)對人氏群眾的正確領導,必須有一條正確的政治路線、思想路線和組織路線,而群眾路線則是貫穿于黨的政治路線、思想路線和組織路線之中的根本的工作路線。離開了群眾路線,就不可能有正確的政治路線、思想路線和組織路線,就無法在工作中克敵制勝。
總之,堅持群眾路線是關系到黨和國家前途和命運的大事,是社會主義事業(yè)不斷取得勝利的關鍵,是中國共產黨的生命線。
—————————————————————————————————————————————————————————————
論述題
1、運用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guī)律,說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的正確性。
2、運用人的價值論,說明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重要性。
3、結合中國改革的實際說明“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
4、用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統(tǒng)一的原理,說明對待馬克思主義應持的正確態(tài)度。
5、用哲學發(fā)展史闡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引起的哲學上的革命變革。
參考答案及解析詳見下期更新!
相關文章
1、答:(1)關于真理的標準問題,是哲學史上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眾多哲學派別都沒有科學地解決這個問題。唯心主義者從意識、精神本身去尋找真理的標準,用認識去檢驗認識,否認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客觀尺度。這就把真理的標準變成主觀的不確定的東西,因而是錯誤的。舊唯物主義者由于堅持真理的客觀性,因而一般來說都主張檢驗真理有客觀標準。但是,他們不懂得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把客觀事物作為檢驗認識真理的標準,因而也沒有科學地解決真理的標準問題。
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才真正科學地解決了真理的標準問題。多次指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的標準。實踐之所以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決定的。
首先,從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是同客觀實際相符合的主觀認識。檢驗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觀認識是否同客觀相符合、相一致。這只停留在主觀認識范圍內是無法解決的。因為如果不把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聯(lián)系起來,就無法判定它是否符合實際。同樣,只停留在客觀實際范圍內也不行,因為客觀事物本身并不回答人們的某種認識是否與它相一致。要檢驗真理就必須把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聯(lián)系起來加以對照。
其次,從實踐的特點看,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物質性活動。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是唯一能把主觀和客觀聯(lián)系起來的橋梁,因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方面,實踐是人們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它是在一定思想指導下進行的,實踐活動中包含著主觀的因素。另一方面,實踐雖然是在一定思想指導下進行的,但它又超越了主觀認識的范圍,是一種變革現(xiàn)實世界的客觀物質性活動。正因為實踐既包含著主觀的因素,又具有客觀性,因而它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所謂直接現(xiàn)實性,就是實踐能把主觀認識變成客觀現(xiàn)實。把思想、理論在現(xiàn)實中實現(xiàn)出來,這樣實踐就能起到把主觀與客觀聯(lián)系起來并加以對照的作用。一般說來,人們在一定思想認識指導下的實踐活動,如果取得了預期的效果,那么就證明這種認識是正確的;如果得不到預期的效果,就證明這種認識是錯誤的。
(2)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1978年,我國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對于沖破個人崇拜和“兩個凡是”的束縛,恢復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答:(1)國家作為階級壓迫的工具,有對內對外兩種職能.其對內職能是鎮(zhèn)壓被統(tǒng)治階級的反抗,對本階級實行一定程度的民主,以保持統(tǒng)治階級在經濟上、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統(tǒng)治地位,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其對外職能是防御外來的侵略和顛覆,保護本國利益不受侵犯。國家除去階級壓迫工具的職能以外,還有多方面的其他社會職能。
(2)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加強人民民主專政,這是因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對內、對外職能沒有消失:
第一,在我國現(xiàn)階段,階級斗爭還將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在某種條件下還有可能激化,國際敵對勢力又不斷對我國進行滲透、顛覆,搞“西化”、“分化”陰謀。為了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保衛(wèi)國家主權和安全,維護政治穩(wěn)定和社會治安,就必須加強人民民主專政。
第二,社會主義國家還擔負著組織領導廣大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任,要保證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要保證改革開放的健康、順利進行,這也要求必須加強人民民主專政。
3、答:(1)社會進步的必然性和曲折性原理告訴我們:社會進步的最根本動力,在于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然而社會進步總是要經歷許多曲折和反復,其根本原因在于:社會進步通過社會形態(tài)的新舊更替實現(xiàn),但這種更替從來不是毫無阻礙的,它不可避免地要遭到舊勢力和反動階級的抵抗。因為社會形態(tài)的更替對于舊勢力階級來說,就意味著被推翻、被打倒,被拋出歷史舞臺,正因為如此,他們的抵御和反抗是頑固而持久的,使一種新的社會形態(tài)最終取代舊的社會形態(tài),常常要經歷上百年甚至幾萬年的反復較量。
(2)掌握社會進步的必然性和曲折性原理,要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在發(fā)展中所遇到的挫折。我們用歷史發(fā)展的眼光去觀察社會主義,要看到社會主義社會要從根本上消滅私有制、消滅階級、鏟除剝削,這一取代過程的艱巨性和復雜性,是以往任何時代不可比擬的。因此,也必然會出現(xiàn)更多的曲折,發(fā)生許多更為復雜的情況。對此,我們必須有足夠的認識和思想準備,在曲折和反復面前,堅定社會主義必勝的信心。
4、答:(1)上層建筑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發(fā)展要求的規(guī)律主要包括三項內容: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
(2)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發(fā)展要求的規(guī)律,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理論依據(jù),也是我國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客觀依據(jù)。
(3)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和法律,是和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相適應的;但是,原有的政治體制,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進行,逐漸暴露出一些弊端,如官僚主義、權力過分集中、家長制、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等現(xiàn)象,又是和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相矛盾的,只有改革原有的政治體制,才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促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
(4)原有政治體制是適應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建立起來的,存在著黨政不分、政企不分,權力、決策高度集中,法制不健全等現(xiàn)象,嚴重妨礙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只有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才能為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fā)展掃清道路,才能鞏圄經濟體制改革取得的成果。
5、答:(1)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路線,是群眾觀點在實際工作中貫徹和運用。所謂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2)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經驗,說明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
首先,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區(qū)別于其他一切政黨的顯著標志之一,是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把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歷史觀運用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組成部分,是對馬列主義的重大發(fā)展。
其次,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在一切工作中克敵制勝的法寶。無產階級政黨要實現(xiàn)對人氏群眾的正確領導,必須有一條正確的政治路線、思想路線和組織路線,而群眾路線則是貫穿于黨的政治路線、思想路線和組織路線之中的根本的工作路線。離開了群眾路線,就不可能有正確的政治路線、思想路線和組織路線,就無法在工作中克敵制勝。
總之,堅持群眾路線是關系到黨和國家前途和命運的大事,是社會主義事業(yè)不斷取得勝利的關鍵,是中國共產黨的生命線。
—————————————————————————————————————————————————————————————
論述題
1、運用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guī)律,說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的正確性。
2、運用人的價值論,說明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重要性。
3、結合中國改革的實際說明“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
4、用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統(tǒng)一的原理,說明對待馬克思主義應持的正確態(tài)度。
5、用哲學發(fā)展史闡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引起的哲學上的革命變革。
參考答案及解析詳見下期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