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蘇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復旦師生“一分鐘行動”易演變成自嗨
本期為各位考生帶來了2017年江蘇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復旦師生“一分鐘行動”易演變成自嗨。江蘇公務員考試中,申論是最能拉開考生成績的一門科目,積累對于申論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江蘇公務員考試網(wǎng)溫馨提示考生閱讀下文,相信能給考生帶來一定的幫助。
相關(guān)文章
更多江蘇公務員考試復習技巧詳見2017年江蘇公務員考試通用教材組合用書
仔細研讀下文>>>2017年江蘇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復旦師生“一分鐘行動”易演變成自嗨
復旦師生“一分鐘行動”易演變成自嗨
近日,復旦大學幾位師生聯(lián)合發(fā)起2017年新年“一分鐘行動”,號召大家在新年第一天(2017年1月1日),每個人做一件小事:或“陪站”一分鐘、或“道歉”一分鐘、或“拼圖”一分鐘,來體驗或?qū)嵺`對路邊乞討兒童的生命尊嚴的尊重。
在我國不少地方確實存在兒童乞討的情況,但這是文明社會所不能忍受的現(xiàn)象。復旦師生的新年陪乞童的“一分鐘活動”,初衷是讓乞討兒童認識、體會到尊嚴,也希望參與者有意識地給予乞討兒童以尊重,給予更多的關(guān)注。再通過輿論發(fā)酵,呼吁人們行動起來,進而引發(fā)社會群體的共鳴,更多的關(guān)愛那些乞討兒童。
這初衷沒錯,但是其現(xiàn)實操作的可行性以及實際效果有待商榷。怎么說呢? “一分鐘行動”分三種形式,包括陪站一分鐘、道歉一分鐘和拼圖一分鐘。從可行性方面來講,在參與者與乞討兒童相處的這一分鐘里,普遍性呼吁的現(xiàn)實很難讓參與者都懂得與乞討兒童相處的方式方法,再加上全靠活動驅(qū)使的相處有一定盲目性,最后孩子得到到底是關(guān)注的尊重,還是無形的傷害,恐怕在現(xiàn)實中難以把控。這樣一來,契合初衷的可行性就堪憂了,如此活動形式豈不是一些人單方面的主觀臆想?
至于實際的效果,真的能讓乞討兒童認識、體會到尊嚴嗎?恐怕不見得如此。具體而言,一個個體對尊嚴的認識和體會,雖說可能出現(xiàn)通過他人一個舉動、做一件事情就能得到觸動,進而有所認識和體會,但那畢竟是極少數(shù)情況。而對于心智還不健全的兒童來說,又如何去頓悟這活動的意義?
他們更在意的是物質(zhì)饋贈,恐怕理解不了這精神饋贈,所以,得到觸動可能性更是小之又小。要知道,大多數(shù)個體還是要通過長期的生活體驗和感觸,與他人的長期接觸,才能認識和體會到尊嚴的可貴,這是客觀規(guī)律。這就給活動在乞討兒童上產(chǎn)生的效果潑了冷水。那這所謂的尊重,只是在參與者的腦海里存在罷了。
而參與者方面,能讓參與者體驗對乞討兒童的尊重嗎?即使有臨時性的觸動感受,可活動中并無非常有代入感的交流,這就意味著所謂的感受很可能的單方面的矯情,結(jié)果只會不了了之。具體來看,面對陪站、道歉和拼圖的形式,乞討兒童的反應更多的是茫然與無措,因為這些行為不是他們內(nèi)心所期待的東西,參與者的形式舉動,無法將其代入到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其也就很難與乞討兒童尋求到共鳴。參與者感受不到這些兒童的欣喜和尊重,沒有觸動心扉的交流,其自身也很難觸發(fā)真正和長久的感動。
既然,直接效果的觀感都有這么多存疑的地方,更別說想間接傳達的社會共鳴效果,也不會太理想。這樣看來,雙向的尊重以及社會的共鳴,可能只不過是組織者和參與者的一廂情愿而已,實際效果堪憂。
也就是說,基于操作可行性和實際效果具體考量后的“一分鐘行動”,雖然初衷很好,但是稍有不慎,就很容易在實際過程中演變成某個小群體的自嗨行為。進而更像是一場“儀式的狂歡”,小群體的現(xiàn)實意淫,就只有自我道德上的滿足,現(xiàn)實意義比較有限。即使這樣的活動能夠獲得社會群體對乞討兒童的關(guān)注,那也只是暫時的關(guān)注,因為其本身就沒有長遠的打算和持久的生命力,自然也就逃脫不了“曇花一現(xiàn)”的命運。
從這以個案來思考乞討兒童的現(xiàn)實和未來,最基本的感觸就是,與其搞“儀式上溫暖”的公益活動,進而演變成自嗨,不如實實在在的加進現(xiàn)實的溫暖。比如,做更接地氣的公益活動,請乞討兒童吃個熱飯,洗個熱水澡,送本書,幫他們找親人,為兒童福利保障制度積極獻策等,這樣的活動更能引發(fā)社會共鳴,讓更多人來幫助他們,這才是真正的“善心狂歡”,而不是止于儀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