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公務員考試申論政治類主題分析
江蘇公務員網(wǎng)根據(jù)歷年公務員申論考試真題,把申論考查主題分為五類:政治主題、經(jīng)濟主題、社會主題、文化主題、生態(tài)主題。以下將針對政治類主題為考生進行具體分析。
近年來,國考、省考的申論命題越來越貼近現(xiàn)實問題、熱點問題,其中政治類主題與政府工作關系聯(lián)系得最直接、最密切,是申論考試各類題材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考查力度較大的熱門題材,雖然在國考中單獨考查較少,但在省考中卻較為常見。
政治主題又多與社會主題相關聯(lián),除考查考生對政治熱點的敏感及熟悉程度外,更對考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所側重。
通過對2007—2015年國家及地方各省市(自治區(qū))申論真題的統(tǒng)計分析,可以看出:2007年,有3個地方省市選取政治熱點進行命題;2008年,5個;2009年,5個;2010年,2個(截止9月13號);2011年,2個;2012年,3個;2013年,4個(上海2套);2014年,2個;2015年,4個(廣東2套)。
一是大部分題材只限于政治領域,與其他題材交叉命題較少,如政府職能轉變、強化公務員責任意識、推動公共政策科學化、“三公”經(jīng)費公開等。
二是表面考經(jīng)濟、社會、民生問題,實質(zhì)側重考查政治觀點和政治理論,政治題材的隱蔽性加深?忌匀恍枰磺袕恼谓嵌戎,站在政府的立場思考問題,才能不為題材的偽裝所惑。
三是回避敏感問題和重大時政題材,呈現(xiàn)一定的脫敏性和滯后性。重大敏感事件、中央尚無明確結論的事件和問題,一般不會在當年考題中出現(xiàn);只有已經(jīng)得到解決的問題,或針對類似事件中央出臺了新政策、地方取得了新經(jīng)驗,或推出的改革新政(如簡政放權),才能作為考試的命題。如甕安事件得到了妥善解決,并為類似群體事件的處置提供了經(jīng)驗教訓,具有啟示和借鑒意義,才會被作為正面典型和反面教訓分別列入2009山東省直、2009重慶申論的考試題材。
相關文章
政治主題又多與社會主題相關聯(lián),除考查考生對政治熱點的敏感及熟悉程度外,更對考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所側重。
通過對2007—2015年國家及地方各省市(自治區(qū))申論真題的統(tǒng)計分析,可以看出:2007年,有3個地方省市選取政治熱點進行命題;2008年,5個;2009年,5個;2010年,2個(截止9月13號);2011年,2個;2012年,3個;2013年,4個(上海2套);2014年,2個;2015年,4個(廣東2套)。
2007—2015年政治類真題統(tǒng)計表
公考專家分析,近年政治類題材的申論命題趨勢有以下特點:
序號 |
年份 |
省別 |
主題 |
1 |
2015 |
廣東(一) |
農(nóng)村基層治理 |
1 |
2015 |
廣東(二) |
守紀律講規(guī)矩 |
1 |
2015 |
江蘇 |
惠民政策和百姓民生 |
1 |
2015 |
上海(A) |
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 |
2 |
2014 |
深圳 |
法治思維 |
1 |
2014 |
上海(A) |
政府職能轉變 |
2 |
2013 |
陜西 |
“三公”經(jīng)費公開 |
3 |
2013 |
上海(A) |
強化公務員責任意識 |
4 |
2013 |
上海(B) |
推進公共政策科學化 |
5 |
2013 |
廣東(三) |
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 |
6 |
2013 |
河北 |
轉變政府職能,關注民心工程 |
7 |
2012 |
天津 |
推動社會誠信建設,促進公民權利意識覺醒 |
8 |
2012 |
上海(A) |
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 |
9 |
2012 |
安徽(A) |
黨風建設與黨群關系 |
10 |
2011 |
上海(A) |
堅持廉政勤政 |
11 |
2011 |
吉林(乙) |
發(fā)揮社區(qū)居委會作用 |
12 |
2010 |
上海 |
新形勢下的保密工作 |
13 |
2010 |
吉林 |
建設學習型政黨 |
14 |
2009 |
吉林 |
政府政策制定 |
15 |
2009 |
山東 |
處理群體事件等復雜問題 |
16 |
2009(春) |
重慶 |
甕安“6.28”事件 |
17 |
2009(春) |
福建 |
政府與媒體關系 |
18 |
2009 |
云南 |
車牌申領方式改革 |
19 |
2008 |
云南 |
行政倫理建設 |
20 |
2008 |
吉林(甲) |
轉變政府職能 |
21 |
2008 |
江西 |
公務員職務犯罪 |
22 |
2008 |
上海 |
政府績效評估 |
23 |
2008 |
河南(法院、檢察院系統(tǒng)) |
政府維護社會公平 |
24 |
2007 |
北京(應屆) |
聽證會制度的發(fā)展與完善 |
25 |
2007 |
上海 |
公務員精神的價值取向 |
26 |
2007 |
吉林(乙) |
調(diào)解員制度 |
一是大部分題材只限于政治領域,與其他題材交叉命題較少,如政府職能轉變、強化公務員責任意識、推動公共政策科學化、“三公”經(jīng)費公開等。
二是表面考經(jīng)濟、社會、民生問題,實質(zhì)側重考查政治觀點和政治理論,政治題材的隱蔽性加深?忌匀恍枰磺袕恼谓嵌戎,站在政府的立場思考問題,才能不為題材的偽裝所惑。
三是回避敏感問題和重大時政題材,呈現(xiàn)一定的脫敏性和滯后性。重大敏感事件、中央尚無明確結論的事件和問題,一般不會在當年考題中出現(xiàn);只有已經(jīng)得到解決的問題,或針對類似事件中央出臺了新政策、地方取得了新經(jīng)驗,或推出的改革新政(如簡政放權),才能作為考試的命題。如甕安事件得到了妥善解決,并為類似群體事件的處置提供了經(jīng)驗教訓,具有啟示和借鑒意義,才會被作為正面典型和反面教訓分別列入2009山東省直、2009重慶申論的考試題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