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半月談》第9期
申論考試歸根到底是一種能力考試,尤其注重對考生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而這也是考生僅通過做題難以取得申論高分的原因。因此,考生唯有提高以上幾方面的能力,才能達到提高申論成績的目的。能力的提高離不開知識的積累,考生可通過多看、多聽來達到積累申論寫作素材的目的。其中,《半月談》是考生備考申論必不可少的材料。為幫助考生積累素材,江蘇公務員考試網(http://www.5yxx.com)將會持續(xù)更新半月談,同時考生應結合2015年江蘇公務員考試提前復習教材中申論指導進行全面復習。
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高考制度在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成為選拔人才的一項重要制度。這項制度的一個價值底色,就是用公平的方式實現對人才的選拔。無論你來自什么樣的家庭,來自哪個地區(qū),來自城市或是農村,高考都給你一個公平的機會起點,也給你一個讓夢想照亮現實的機會。多少勵志故事在這項制度里閃光。
我國的高考制度在總體穩(wěn)定的前提下,每個不同時期也在發(fā)生新的變化,每一次變化都是順應社會對高考改革的期待,都是在嘗試用更多公平的方式來推動高考制度向前發(fā)展。當然,高考領域內的一些改革,也正是因為出現了不公平的現象而及時跟進的,比如特長生加分政策,由于出現了造假現象,于是一些省份對這項工作進行了限定和完善等等。
不可否認的是,經歷了30多年的改革實踐,我國現行高考制度仍停留于一般的小修小補,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社會對高考改革的需求?傮w上說,四個方面正在拷問著現有高考制度的公平性:
一是在我國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尚未根本性打破的背景下,現有的高考制度局部加劇了城鄉(xiāng)教育的不公平。統(tǒng)計顯示,近10多年來,農村孩子上名校的比例和機會越來越少,這個問題的出現是多種因素造成的,農村基礎教育薄弱,與城市優(yōu)質教育資源差距拉大是個源頭性因素,同時,這個問題的出現與高考選拔方式本身也有很大關聯,雖然這個現象已經引起國家重視,并通過定向增發(fā)名額的辦法來予以統(tǒng)籌,但制造不公平的制度性問題仍然存在。
二是“分數定終身”“一考定終身”的制度設計越來越不適應國家現代化進程中對人才選拔的需求,成為新一輪高考制度改革亟待突破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huán)節(jié)。
三是現有的高考制度在競爭性選拔人才的同時,也客觀上導致人才培養(yǎng)路徑的新不公平或者說“負面”效應。比如學歷教育與職業(yè)教育,前者出現“千軍萬馬擠獨木橋”和學歷教育的投入不斷提升的情況,后者則出現生源少、投入不足等問題,而這種循環(huán)目前仍然沒有改變。
四是學科之間因考試分值不同而出現的不正常的冷熱、貴賤、大小之分,導致有的學科長期被打入“冷宮”,而有的學科出現了不正常的熱度。上述問題的出現,已經不是某一個領域的改革可以解決的,因此高考改革已經進入“全面深化期”,同樣需要注重協同性、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而頂層設計是關鍵。
讓每一個孩子、每一個家庭、每一所學校都在高考過程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這應該是國家高考制度改革的最高價值追求。這就對新一輪高考改革的總體思路、總體方案、總體制度體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具體說,新一輪高考改革進程中需要夯實“三個公平”。
要有足夠的勇氣面對話語公平。高考改革涉及面寬,影響大,新一輪高考改革怎么改、改什么,都需要走出部門思維、專家思維和慣性思維,要廣泛征集社會意見,要讓高考改革的利益攸關方都有公平的話語權,家長、考生、中學、高校等是必不可少的話語主體。而這些主體的話語表達必須有足夠的時間、空間和渠道,防止出現“被代表”“偽代表”“不代表”的現象。一個高度吸收各方意見的高考改革方案,才會有社會認同的最大公約數。
頂層設計要確保制度性公平。我國城鄉(xiāng)之間、區(qū)域之間發(fā)展差距大,這是高考改革方案必須直面的社會現實,從已有的高考改革實踐看,絕對的一元化,即一張試卷考所有考生、一個難度衡量所有學生、一個模式覆蓋所有區(qū)域等,容易導致“形式公平損害實質公平”。事實上,我國的高考改革已經進入總體制度性公平與具體模式差異化并存的新階段,新一輪高考改革方案需要在統(tǒng)一與差異兩個維度中深化,重點要放在總體制度性公平的完善上,比如城鄉(xiāng)考生都有公平機會參加高考,考試難易程度要體現公平的最大公約數,嚴防作弊的制度安排等等?傮w制度性公平,就是要突出頂層設計、全局思維;而具體化模式,就要考慮區(qū)域性、個性化思維,兩者都是體現公平高考的基石。
要千方百計抓實配套性公平。高考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具有強大的牽引和示范作用,但孤軍奮戰(zhàn)式的高考改革很難真正走向公平的彼岸。因此,高考改革成功與否既在高考本身,也在高考之外。高考如同架在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的一座橋梁,三者是渾然一體的,所以三者既存在各自的改革任務,也存在一體化的改革重任,尤其是高校改革和高等教育改革,高校的學科設置、培養(yǎng)方式、辦學思路都對高考改革的方向產生重要的牽引,因此國家要把新一輪高考改革放在整個教育改革的大框架內來謀劃,簡而言之,沒有改革的協同性和配套性,就很難有改革的公平性。
高考改革是進行式,最大限度接近公平,是高考改革的原則和方向,讓未來的高考能在制度設計、可操作的辦法和最后的結果方面都更好地體現公平,這是新一輪高考改革的使命所在!
閱讀此文的人還閱讀了
2014年《半月談》第8期
相關文章
相關問題
高考改革要向更加公平邁進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高考改革是公眾最為關注的改革之一,之所以這項改革牽動著社會神經,是因為高考改革涉及千家萬戶,涉及我國最大規(guī)模人才選拔,更重要的是涉及社會公平的制度設計和價值追求。因此,無論是高考本身,還是高考改革過程,向著更加公平邁進,都是不二的選擇。
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高考制度在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成為選拔人才的一項重要制度。這項制度的一個價值底色,就是用公平的方式實現對人才的選拔。無論你來自什么樣的家庭,來自哪個地區(qū),來自城市或是農村,高考都給你一個公平的機會起點,也給你一個讓夢想照亮現實的機會。多少勵志故事在這項制度里閃光。
我國的高考制度在總體穩(wěn)定的前提下,每個不同時期也在發(fā)生新的變化,每一次變化都是順應社會對高考改革的期待,都是在嘗試用更多公平的方式來推動高考制度向前發(fā)展。當然,高考領域內的一些改革,也正是因為出現了不公平的現象而及時跟進的,比如特長生加分政策,由于出現了造假現象,于是一些省份對這項工作進行了限定和完善等等。
不可否認的是,經歷了30多年的改革實踐,我國現行高考制度仍停留于一般的小修小補,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社會對高考改革的需求?傮w上說,四個方面正在拷問著現有高考制度的公平性:
一是在我國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尚未根本性打破的背景下,現有的高考制度局部加劇了城鄉(xiāng)教育的不公平。統(tǒng)計顯示,近10多年來,農村孩子上名校的比例和機會越來越少,這個問題的出現是多種因素造成的,農村基礎教育薄弱,與城市優(yōu)質教育資源差距拉大是個源頭性因素,同時,這個問題的出現與高考選拔方式本身也有很大關聯,雖然這個現象已經引起國家重視,并通過定向增發(fā)名額的辦法來予以統(tǒng)籌,但制造不公平的制度性問題仍然存在。
二是“分數定終身”“一考定終身”的制度設計越來越不適應國家現代化進程中對人才選拔的需求,成為新一輪高考制度改革亟待突破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huán)節(jié)。
三是現有的高考制度在競爭性選拔人才的同時,也客觀上導致人才培養(yǎng)路徑的新不公平或者說“負面”效應。比如學歷教育與職業(yè)教育,前者出現“千軍萬馬擠獨木橋”和學歷教育的投入不斷提升的情況,后者則出現生源少、投入不足等問題,而這種循環(huán)目前仍然沒有改變。
四是學科之間因考試分值不同而出現的不正常的冷熱、貴賤、大小之分,導致有的學科長期被打入“冷宮”,而有的學科出現了不正常的熱度。上述問題的出現,已經不是某一個領域的改革可以解決的,因此高考改革已經進入“全面深化期”,同樣需要注重協同性、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而頂層設計是關鍵。
讓每一個孩子、每一個家庭、每一所學校都在高考過程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這應該是國家高考制度改革的最高價值追求。這就對新一輪高考改革的總體思路、總體方案、總體制度體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具體說,新一輪高考改革進程中需要夯實“三個公平”。
要有足夠的勇氣面對話語公平。高考改革涉及面寬,影響大,新一輪高考改革怎么改、改什么,都需要走出部門思維、專家思維和慣性思維,要廣泛征集社會意見,要讓高考改革的利益攸關方都有公平的話語權,家長、考生、中學、高校等是必不可少的話語主體。而這些主體的話語表達必須有足夠的時間、空間和渠道,防止出現“被代表”“偽代表”“不代表”的現象。一個高度吸收各方意見的高考改革方案,才會有社會認同的最大公約數。
頂層設計要確保制度性公平。我國城鄉(xiāng)之間、區(qū)域之間發(fā)展差距大,這是高考改革方案必須直面的社會現實,從已有的高考改革實踐看,絕對的一元化,即一張試卷考所有考生、一個難度衡量所有學生、一個模式覆蓋所有區(qū)域等,容易導致“形式公平損害實質公平”。事實上,我國的高考改革已經進入總體制度性公平與具體模式差異化并存的新階段,新一輪高考改革方案需要在統(tǒng)一與差異兩個維度中深化,重點要放在總體制度性公平的完善上,比如城鄉(xiāng)考生都有公平機會參加高考,考試難易程度要體現公平的最大公約數,嚴防作弊的制度安排等等?傮w制度性公平,就是要突出頂層設計、全局思維;而具體化模式,就要考慮區(qū)域性、個性化思維,兩者都是體現公平高考的基石。
要千方百計抓實配套性公平。高考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具有強大的牽引和示范作用,但孤軍奮戰(zhàn)式的高考改革很難真正走向公平的彼岸。因此,高考改革成功與否既在高考本身,也在高考之外。高考如同架在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的一座橋梁,三者是渾然一體的,所以三者既存在各自的改革任務,也存在一體化的改革重任,尤其是高校改革和高等教育改革,高校的學科設置、培養(yǎng)方式、辦學思路都對高考改革的方向產生重要的牽引,因此國家要把新一輪高考改革放在整個教育改革的大框架內來謀劃,簡而言之,沒有改革的協同性和配套性,就很難有改革的公平性。
高考改革是進行式,最大限度接近公平,是高考改革的原則和方向,讓未來的高考能在制度設計、可操作的辦法和最后的結果方面都更好地體現公平,這是新一輪高考改革的使命所在!
閱讀此文的人還閱讀了
2014年《半月談》第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