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江蘇公務員考試申論:文章中常見四類觀點性錯誤
申論一直是讓考生倍感頭疼的一科,很多考生下考場后感覺很好,對申論的估分也很樂觀,但是等分數(shù)下來一看,發(fā)現(xiàn)和自己估算的相去甚遠。究竟是哪里失分了而不自知呢?從申論考試文章論述題應試作答的實踐來看,考生的錯誤五花八門,立意不準、論點不全面、觀點不明確等癥狀比比皆是。這些問題,反映了考生思維能力不成熟,在理論、常識和寫作素養(yǎng)方面欠缺。下面江蘇公務員考試網(http://www.5yxx.com/)專家就為考生羅列一下申論文章中常見的觀點性錯誤,考生在平時備考時要注意避免。
申論考試的文章,文體一般為論說體,無論是否具備完整的文章結構,均可視為議論文。在議論文中,作者的觀點就是文章的論點,因此,所謂觀點性錯誤,也就是論點的錯誤。
申論作答中的觀點性錯誤,根據其性質、重要程度、層次關系,可歸納為以下四種表現(xiàn):
一、立意不準
即確定的主題不準確,論點不完全符合題意,與題意要求有偏差,不能準確解答題目。立意不準不是從根本上不正確,或是完全沒有扣住題意,而是與正確的論點相比有偏差;只是部分地達到了題意要求,但沒有抓住要害,沒有命中問題的核心。
二、立意錯誤
即立意不正確,主題出現(xiàn)原則性、方向性錯誤。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一個段落(或一個句群、一個段落集合)的中心論點錯誤,可以從文章的標題、文章或段落、句群、段落集合的主題句看出來。
申論作答中發(fā)生的立意錯誤,通常表現(xiàn)為答案主題與試題題意的背離。
第一種情況是文不對題,答非所問。
論點本身從理論上檢驗并無錯誤,孤立地看是對的,但在試題這個具體語境中是錯的。如2008年浙江省申論考試要求寫題目為《藍圖》的文章,按題意應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思路、設想。有答案寫為“全面小康之后浙江各地、各行各業(yè)的欣欣向榮景象”,寫成了展望性、描述式的全面小康建成之后的狀態(tài),而不是如何建設的策略,屬于文不對題。
第二種情況是根本對立,答案的論點與根據題意應當采取的論點背道而馳、南轅北轍。
如2006年吉林省申論考試要求就“如何認識戶籍制度改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寫一篇文章。有考生的題目是《侵犯公民權益的戶籍制度必須取消》,中心論點是現(xiàn)行戶籍制度不符合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侵犯公民權益,必須立即取消。這里用“激進”代替了“漸進”,用“取消”代替了“改革”,與作答要求中“漸進的過程”這一提示背道而馳。
三、觀點不明確,主旨不清晰
2014年江蘇公務員考試通用教材編寫組專家提醒廣大考生,答案缺少中心思想,主要觀點不突出,或是沒有鮮明的傾向性態(tài)度,會使讀者無法看出作者在提倡什么、反對什么,文章內容虛浮空泛。真正的好文章,一定要鮮明而有力地擁護那些應當擁護的東西,同時也一定要鮮明而有力地反對那些應當反對的東西。讓讀者看到作答者對于事物的鮮明態(tài)度,看到對于解決問題的清楚意見和要求,這是一篇合格文章或申論答案的基本標準,沒有做到這一要求的答案有以下幾種表現(xiàn):
對問題的評價缺乏明確觀點。對問題的性質、主要表現(xiàn)形式、成因、影響、后果和解決的必要性等缺乏明確概括,以羅列問題的表現(xiàn)形式代替對問題的定性,以問題的具體表現(xiàn)代替對問題的歸納,對導致問題產生的因素及其影響、危害、后果和為什么要解決問題等,沒有明確認識和清楚表述。
對如何解決問題沒有提出明確的對策性意見。在答案中應該闡述對策的部分,繼續(xù)進行對策必要性分析,即“為什么要做”;提出所要達到的目標,即“做什么”,而沒有明確具體地闡述“怎么做”,或是對策停留于指導原則層次,沒有深入和細化到具體措施層次,沒有把原則同所要解決的問題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使人不得要領。
四、論點不全面
論點不全面,即在申論必備的點、因、策、論四項要素中缺少某一項或某幾項,以缺少關鍵項目——對策最為嚴重。
缺少對策。2008年山東省直申論考試第五題,《讓世界少一分冷漠,多一分陽光》、《守候·期待·感恩》兩作文題目任選其一,無論哪個題目,文章后半部都應鋪陳對策。有考生逐層論述了感恩的精神內涵、現(xiàn)實意義,卻絲毫沒有涉及如何實現(xiàn)受助對象回報資助者和社會的感恩行動、保障施助與感恩的良性互動的措施,從頭到尾沒有對策,造成申論要素的嚴重缺失。
缺少對問題要點的概括。2006年和2008年山東省直申論考試作文題,分別要求就“證人保護制度”和“感恩良性循環(huán)”問題展開論述,有考生文章標題是《證人保護制度亟須跟進》,開篇首句是“證人保護制度亟須跟進”,正文之內又多次重復了這個主題句,沒有概括司法領域“證人作證率低”的問題,以及造成這一問題的“證人保護制度不完善”因素,直接論述建立證人保護制度的必要性,以及相關的制度建設;還有考生不從“感恩意識匱乏、知恩圖報者日益稀少”的社會現(xiàn)狀起筆,而從捐助者不應吝惜一二百元捐助款寫起,完全忽略了問題的起因、話題的緣起,沒有對問題要點的概括,使得整篇文章無的放矢。
缺少對原因的分析。2007年河南省申論考試要求以《洋垃圾控制與治理中的國家作用》為題寫議論文,多數(shù)考生對洋垃圾在中國泛濫的原因沒有任何論述,在羅列現(xiàn)象、論證危害性之后直接切入“國家作用”,導致文章的論述比較生硬。
考生在回答申論問題,寫申論文章時一定要注意觀點性問題的正確性,在平時備考過程中也要有意識的避免以上錯誤,只有長期訓練養(yǎng)成了正確的寫作方式,在考試時才不會犯以上錯誤。
閱讀此文的人還閱讀了
2014年江蘇公務員考試申論:培養(yǎng)申論備考四大意識
相關文章
申論考試的文章,文體一般為論說體,無論是否具備完整的文章結構,均可視為議論文。在議論文中,作者的觀點就是文章的論點,因此,所謂觀點性錯誤,也就是論點的錯誤。
申論作答中的觀點性錯誤,根據其性質、重要程度、層次關系,可歸納為以下四種表現(xiàn):
一、立意不準
即確定的主題不準確,論點不完全符合題意,與題意要求有偏差,不能準確解答題目。立意不準不是從根本上不正確,或是完全沒有扣住題意,而是與正確的論點相比有偏差;只是部分地達到了題意要求,但沒有抓住要害,沒有命中問題的核心。
二、立意錯誤
即立意不正確,主題出現(xiàn)原則性、方向性錯誤。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一個段落(或一個句群、一個段落集合)的中心論點錯誤,可以從文章的標題、文章或段落、句群、段落集合的主題句看出來。
申論作答中發(fā)生的立意錯誤,通常表現(xiàn)為答案主題與試題題意的背離。
第一種情況是文不對題,答非所問。
論點本身從理論上檢驗并無錯誤,孤立地看是對的,但在試題這個具體語境中是錯的。如2008年浙江省申論考試要求寫題目為《藍圖》的文章,按題意應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思路、設想。有答案寫為“全面小康之后浙江各地、各行各業(yè)的欣欣向榮景象”,寫成了展望性、描述式的全面小康建成之后的狀態(tài),而不是如何建設的策略,屬于文不對題。
第二種情況是根本對立,答案的論點與根據題意應當采取的論點背道而馳、南轅北轍。
如2006年吉林省申論考試要求就“如何認識戶籍制度改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寫一篇文章。有考生的題目是《侵犯公民權益的戶籍制度必須取消》,中心論點是現(xiàn)行戶籍制度不符合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侵犯公民權益,必須立即取消。這里用“激進”代替了“漸進”,用“取消”代替了“改革”,與作答要求中“漸進的過程”這一提示背道而馳。
三、觀點不明確,主旨不清晰
2014年江蘇公務員考試通用教材編寫組專家提醒廣大考生,答案缺少中心思想,主要觀點不突出,或是沒有鮮明的傾向性態(tài)度,會使讀者無法看出作者在提倡什么、反對什么,文章內容虛浮空泛。真正的好文章,一定要鮮明而有力地擁護那些應當擁護的東西,同時也一定要鮮明而有力地反對那些應當反對的東西。讓讀者看到作答者對于事物的鮮明態(tài)度,看到對于解決問題的清楚意見和要求,這是一篇合格文章或申論答案的基本標準,沒有做到這一要求的答案有以下幾種表現(xiàn):
對問題的評價缺乏明確觀點。對問題的性質、主要表現(xiàn)形式、成因、影響、后果和解決的必要性等缺乏明確概括,以羅列問題的表現(xiàn)形式代替對問題的定性,以問題的具體表現(xiàn)代替對問題的歸納,對導致問題產生的因素及其影響、危害、后果和為什么要解決問題等,沒有明確認識和清楚表述。
對如何解決問題沒有提出明確的對策性意見。在答案中應該闡述對策的部分,繼續(xù)進行對策必要性分析,即“為什么要做”;提出所要達到的目標,即“做什么”,而沒有明確具體地闡述“怎么做”,或是對策停留于指導原則層次,沒有深入和細化到具體措施層次,沒有把原則同所要解決的問題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使人不得要領。
四、論點不全面
論點不全面,即在申論必備的點、因、策、論四項要素中缺少某一項或某幾項,以缺少關鍵項目——對策最為嚴重。
缺少對策。2008年山東省直申論考試第五題,《讓世界少一分冷漠,多一分陽光》、《守候·期待·感恩》兩作文題目任選其一,無論哪個題目,文章后半部都應鋪陳對策。有考生逐層論述了感恩的精神內涵、現(xiàn)實意義,卻絲毫沒有涉及如何實現(xiàn)受助對象回報資助者和社會的感恩行動、保障施助與感恩的良性互動的措施,從頭到尾沒有對策,造成申論要素的嚴重缺失。
缺少對問題要點的概括。2006年和2008年山東省直申論考試作文題,分別要求就“證人保護制度”和“感恩良性循環(huán)”問題展開論述,有考生文章標題是《證人保護制度亟須跟進》,開篇首句是“證人保護制度亟須跟進”,正文之內又多次重復了這個主題句,沒有概括司法領域“證人作證率低”的問題,以及造成這一問題的“證人保護制度不完善”因素,直接論述建立證人保護制度的必要性,以及相關的制度建設;還有考生不從“感恩意識匱乏、知恩圖報者日益稀少”的社會現(xiàn)狀起筆,而從捐助者不應吝惜一二百元捐助款寫起,完全忽略了問題的起因、話題的緣起,沒有對問題要點的概括,使得整篇文章無的放矢。
缺少對原因的分析。2007年河南省申論考試要求以《洋垃圾控制與治理中的國家作用》為題寫議論文,多數(shù)考生對洋垃圾在中國泛濫的原因沒有任何論述,在羅列現(xiàn)象、論證危害性之后直接切入“國家作用”,導致文章的論述比較生硬。
考生在回答申論問題,寫申論文章時一定要注意觀點性問題的正確性,在平時備考過程中也要有意識的避免以上錯誤,只有長期訓練養(yǎng)成了正確的寫作方式,在考試時才不會犯以上錯誤。
閱讀此文的人還閱讀了
2014年江蘇公務員考試申論:培養(yǎng)申論備考四大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