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半月談》第7期
《半月談》2010年第7期【半月評論】——讓批評政府成為一件自然的事情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溫家寶總理提出:創(chuàng)造條件讓人民批評政府、監(jiān)督政府。話語諄諄,話語錚錚。諄諄在于告誡我們的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員要對自己的角色定位有清醒的自覺,錚錚在于服從人民權力、維護人民權利、捍衛(wèi)人民尊嚴的態(tài)度旗幟鮮明。
人民也應該批評政府。所謂人非賢圣,孰能無過。政府和政府的工作人員不可能一點錯誤都不犯。加之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環(huán)境的復雜,發(fā)展任務的艱巨,發(fā)展要求的提升,政府的工作確實也很難做到盡善盡美。比如,經(jīng)濟總量增加了,增長速度加快了,但人民群眾的生活質(zhì)量好像并沒有相應提升,而且環(huán)境還被嚴重破壞了,資源也被大量消耗了;又比如,財富的蛋糕確實做得比過去大多了,但在如何切蛋糕方面考慮得好像不周詳,社會貧富差距的不正常拉大凸現(xiàn)出公平正義的缺位;還比如,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老百姓的生活雖然小康了但依然節(jié)儉,可是政府消費卻老是“大手筆”,政府工作人員總是不差錢,巨大的反差怎么能讓群眾服氣。所有這些都強化了人民批評政府的必要性。
批評與自我批評,本是我們黨三大優(yōu)良作風之一,是我們黨奪取各項勝利的制勝法寶,但在時下卻成了一件極不自然甚至十分困難的事情。
溫家寶總理這么一句尊重道理、遵循法律、順應事實的平實話語,在社會上引發(fā)如此之大的關注、贏得如此之多的支持,就說明批評政府并沒有成為一件自然的事情。
毋庸諱言,在現(xiàn)實社會中人民批評政府實在不易,甚至還有些危險。就因為在新聞報道中沒有說領導的好話,縣委書記就不惜大動干戈派人進北京教訓記者;普通公務員通過短信對所在地方的不良風氣發(fā)表點意見,竟然遭到刑事拘留;青年農(nóng)民在異地網(wǎng)上匿名舉報政府的一些不端行為,也難逃政府的“法眼”,被跨省千里追捕歸案。更讓人感慨的是,這些批評政府的公眾固然難堪,好歹人身還算安全,比起有的地方針對政府違法行為而被報復致死的舉報人來說,他們已經(jīng)算很幸運的了。
當然,政府不喜歡被批評,不接受被批評,除了確實有些政府和有些政府工作人員諱疾忌醫(yī),老虎屁股摸不得外,更多的是擔心批評引來的負面效應。比如,現(xiàn)代社會利益關系錯綜復雜,眾口難調(diào),做任何一件事不可能讓百分之百的群眾都滿意,那么不滿意的群眾就會有意見,就會來批評。你也批評我也批評,政府工作還怎么干?又比如,有一些批評純屬子虛烏有,甚至就是誹謗,如此放縱下去怎還了得,政府威嚴何在?
這些顧慮貌似有理,實乃借口。群眾從來沒有要求政府做的事情必須“一致同意”,只要你兼顧了最大多數(shù)群眾的利益,公理自在人心,不怕無理取鬧,怕就怕我們一些政府的一些行為首先考慮的是小圈子小群體的利益,這樣的行為群眾當然要批評。群眾的批評變成誹謗同樣不可怕,政府自證清白的途徑和渠道肯定比老百姓要多,只要政府把事實大白于天下,誹謗怎會有存在的空間?關鍵是我們的一些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員確實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只好封鎖消息,故作神秘。
從表面上消除批評并不難,我們的一些政府現(xiàn)在正在這樣做。問題是沒有批評不等于就是滿意,更不容忽視的問題是不讓批評將會導致更嚴重的對立。在不讓批評的情況下,群眾難免會有情緒,會有負面的東西。這個時候不是去消除批評,而是要消除阻礙批評的各種因素,既包括技術性障礙,更包括一些政府傲慢的心態(tài)、拒斥的舉動。這也就是溫家寶總理強調(diào)“創(chuàng)造條件”的深意所在。
我們之所以講讓批評政府成為一件自然的事情,是因為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批評不是破壞性的而是建設性的,不是負面的而是正面的。當批評政府對群眾來說成為一件自然的事情,就好比渴了可以喝水、餓了可以吃飯,群眾就會以平和的心態(tài)反映民意、集中民智、貢獻民力,這樣的批評可以幫助政府和社會少走彎路,少付出代價。當政府視批評為自然,就會滿懷感謝之心,及時、充分、有效、真誠地汲取人民群眾批評中的有益成分,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未雨綢繆、防微杜漸。這樣一個良性互動的過程就是中國社會戰(zhàn)勝困難走向繁榮的過程。

